欢迎访问WTO技术性贸易措施服务平台(商务部应对贸易摩擦工作站)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4-23 点击量:3
自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其对我国商品轮番加征报复性关税(高达245%),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体系造成巨大影响。这场由美国单边主义挑起的全球贸易战,让我们面临“退无可退”的生死抉择——是被动防御,还是逆势崛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当下,正是我们勇挑重担之时,携手同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闯出破局之路。
一、短期阵痛与全球链变
与2018年第一轮中美贸易战相比,此次关税冲击更为猛烈。范围与税率几乎覆盖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全部商品类别。美国对华追加245%关税,直接冲击中国出口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出口贸易短期承压巨大。而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也导致相关产品进口成本激增,部分企业被迫将供应链转向东南亚或加大本土化投资。
但危机背后,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开始显现。我们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高效的物流网络以及稳定的政策环境。全球35%工业产值来自中国,200余类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我们有14亿人口市场+4亿中产消费升级。近年来,我们通过“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等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构建了更分散、更具弹性的供应链网络。
美国的“关税大棒”不仅直冲中国,更搅动全球市场。特朗普政府实施“无差别打击”,实施全球10%的基准关税,外加对特定国家的“互惠”报复性关税,如欧洲20%,越南46%,加拿大和墨西哥25%。欧盟、东盟等40余国联合发声反对美单边主义,美国沦为“国际规则破坏者”。美国霸权主义迫使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区域化重组,反而倒逼全球重新评估对华依赖,为中国提供了整合全球新兴市场的战略窗口。
二、中国战略纵深与领导力实践
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美西方试图与我国“脱钩断链”的背景下,近年来,全球南方市场已成中国经济的“新腹地”。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连续四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对非洲进出口额增长11%;中拉贸易额达5000亿美元。这些新兴市场潜力巨大,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已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中国凭借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势,通过技术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产业协同与人才培养,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系统性支持,推动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自身构建了多元化的全球合作伙伴网络。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老铁路和雅万高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老挝以及印尼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区域经济发展。在制造业升级方面,中国在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投资建设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年产能达300万吨,助力印尼从原材料出口转向高附加值制造。数字经济合作中,中国能建与华为联合承建的埃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优化农业灌溉,提升粮食产量;农业技术输出方面,中国在非洲推广的杂交水稻项目已覆盖20余国,平均增产30%-60%,并通过“中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培训2000余名当地农民。国际贸易物流方面,中欧班列与陆海新通道作为互联互通多边合作的典型成果,其服务网络不断扩充,已从单一线路发展为覆盖广泛的“一张网”。此外,中国在秘鲁钱凯港部署的无人驾驶智能卡车将物流效率提升30%,而“鲁班工坊”在非洲培训超10万人次技术人才,就业率达85%。
全球南方国家已不仅是中国的资源与市场来源,更是技术标准落地、产能合作升级的关键伙伴。中国主导的5G、高铁、特高压等技术标准已在东南亚、非洲30余国落地,形成“硬联通”与“软规则”的双重绑定。如在印尼雅万高铁项目中,中国输出高铁技术标准,印尼据此制定本地化规范,推动东南亚首个高铁网络落地,带动当地钢铁、机电设备出口增长12%。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在中美的贸易战中,中国已从被动抵御转为主动反制的成功实践。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关税冲击,更将中国技术标准嵌入南方国家发展进程,形成“你中有我”的利益共同体。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贸易战中,中国或可进一步借势汇聚全球南方国家合力,以技术、标准、产业链优势重塑全球贸易规则,引领全球南方大市场。
三、破局之道:规则突围
高举对外开放大旗,推动全球合作共赢一直是中国的坚定选择。面对这场全球贸易战,短期内中国可以产业链韧性抵御冲击。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借势汇聚全球南方国家合力,加速以关税政策优势和技术、标准、产业链优势重塑全球贸易规则,构建“去美国化”生态。
优化关税政策,强化国际合作纽带。中国自2024年12月1日起,已对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的100%税目产品实施零关税待遇。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还彰显了中国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决心。随着美国霸权主义引发众多国家的强烈不满,在国际经贸领域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中国应继续巩固并扩大这一政策的覆盖范围,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强烈信号。在现有“零关税”政策坚实基础上,中国可率先将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上升期、与中国经贸往来密切且具备一定产业互补性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纳入试点范围。通过逐步降低关税门槛,为这些国家的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推动双多边贸易持续增长。
加强标准对接,构建“全球南方”标准话语体系。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首要关卡,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属性。在国际贸易中,标准不仅是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保障,更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关键手段。特别是美欧近年推行“基于价值观的标准化”战略,将技术标准作为其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的制度性工具。例如欧盟以“碳边境税”捆绑严苛环保标准、美国以“能效法规”限制中国家电进口。这严重制约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技术合作与贸易便利化,更阻碍了全球南方国家通过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对于中国而言,标准对接是加强全球南方市场布局的重要策略。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积极推动标准联通,通过建立重点标准走出去项目库,推动建设标准化海外示范工程,加速了中国标准在沿线国家的应用。下一步,中国应引领全球南方应加强标准对接与协调,建立全球南方自己的标准话语体系,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将碳排放核算、可再生能源认证等规则向“一带一路”沿线推广,形成美国技术标准规则反制。
推动认证互认,畅通国际贸易通道。认证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更是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手段。在东盟,中国与越南签署电子电器产品认证互认协议,使越南对华电子零部件进口成本降低20%,中国手机品牌在越市场份额翻倍;在拉美,中巴牛肉出口卫生认证合作使巴西对华牛肉出口激增50%;在中东,中国主导的光伏组件碳足迹认证被纳入海合会国家绿色采购标准,带动中国对中东光伏出口增长28%。这些实践表明,认证合作不仅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更重构区域产业链分工,强化中国技术标准输出,最终推动“全球南方”市场从要素合作向规则共建升级。下一步,中国一方面应推动“中国检测认证”国际化,例如将中药GMP认证、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推向东南亚、中东市场。另一方面,可联合全球南方国家建立“区域认证联盟”,推动形成“标准对接—认证互认—市场共享”的协同机制,在WTO框架下推动建立包容性认证规则,对冲美欧“技术霸权”,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
联合应对隐形壁垒,维护共同贸易利益。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抬头,以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已成为美国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大部分措施演变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类壁垒常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难应对的非关税壁垒这类壁垒。其常以“环保要求”“安全认证”“技术标准”为名,实则通过复杂、严苛的技术门槛形成隐蔽性贸易壁垒,成为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非关税壁垒障碍。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产业链互补、技术标准对接、市场准入需求等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中国和全球南方国家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共同的市场挑战,应建立联合应对机制、共享美国技术壁垒动态数据,协同开展研究和应对。
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筑起“贸易高墙”,中国正以“全球南方”为支点,用技术标准、认证互认、规则反制的组合拳,推动构建公平、包容的全球化新秩序。单边主义的“关税风暴”或许能制造短期阵痛,但无法阻挡一个以合作为底色、以创新为引擎的全球化新时代的到来。